发展老年教育与建设老年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蔡笃辉
【摘 要】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我们的祖先早在古代就有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老年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传承基因,对年轻一代承上启下、传帮带作用明显。必需深入基层,创办各类切合实际需要的老年学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教育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美满的老龄社会,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文化养老建设,提振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古代文明 复兴动力 文化基因 创新机制 社会共识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是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漫长而灿烂辉煌的文明发展史。从各个不同年代考古发掘出的遗址、文物、以及文字记载等,有力地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有着世界上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独一无二的演化发展进步的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无可比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文字,从甲骨文、钟鼎文、篆文、隶书发展到现在通用的汉字,追根究底,都有脉络可寻。
书籍,从结绳记事、竹简、木牍、到纸张印刷成册,都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紧密相关。
思想方面,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共生共荣,互相包融促进,一直延续至今。
文学方面,从口口相传到文字,从诗经、楚辞、到乐府。从散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唐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宋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元曲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发展到明清白话小说“三言两拍”、“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章回小说,都是以精炼、优美的词句,回环有序、情节紧密相扣的篇章,从不同的角度,讴歌劳动人民的遭遇、智慧、毅力;赞美英雄人物的勇于开拓进取,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它们无不以忠实的笔触,再现了变幻无穷的历史风云。这其中体现了我们的文明发展,无论文字如何演化,文体如何变迁进步,它们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说明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明确地告诉世人,中华文明独具特色。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坚定地走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还特别深入诠释:“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诞生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在与自然界的搏斗中顽强生存、发展壮大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从渔猎到养植、穴居到结庐;从发明使用工具到懂得使用火种,我们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自然,而是在观察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奥秘,从而驾驭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最基础的发明。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我们的祖先更有先于其他民族的、改变人类认知的“四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开始有了采矿和冶炼业。在采矿中,人们发现一种矿石会吸铁,经过一番打磨成勺状后,它的一端会固定指向南方。后来又改进磨成针状,指南针从此发明了。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特别是在长途旅行、军事、航海等方面贡献巨大。我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沿岸、阿拉伯国家以及非洲西海岸,比欧洲人足足早了一个多世纪,靠的就是指南针的引导。
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从拍打树皮中制造出了树皮纸。到了东汉,宦官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利用树皮、麻头、废布等材料经过沤制成桨,网捞压平、晒干等多道工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洁白、轻薄光滑的纸张。造纸技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书信的传递、知识的记录、历史的记载、书本的编写成册等都飞快地发展了。人们的阅读、知识的传播等也极大地方便了。造纸技术流传到世界各地后,对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功不可没。
隋唐时期的医药家、炼丹家孙思邈,在炼丹药物的调配时,无意中将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在一起,点燃后竟然产生了明亮的火光和巨大的威力。因为是药师发明的,这些药粉就被称之为“火药”。经过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把它应用于射箭上,制成了具有助推力的火箭,可以射得更远。到了宋代,机械师制作出了铁管型的武器,在其中填上火药,点燃后发射推动弹头冲出铁管,射程更远,杀伤的威力也更大了,这种武器被叫作火炮。后来蒙古人西征,把它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又辗转传到欧洲,扩散到全世界,改写了军事历史的进程。直到现代,许多新式武器也是在此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火药用来制成武器不是药王孙思邈的初衷,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杀戮的一面;但是如果掌握在正义的一方,它又成了镇慑对方、保卫自己的有力武器,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用也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经济的发达,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书籍的制作逐渐由手工抄写演变成了印刷。雕版印刷在唐朝时期已经非常盛行,但是印成一本书要雕刻数不清的木板字,费力费时,工程浩大,而且只能用于一本书的印刷,要印另外一本书,又得从头开始,成本很高,浪费也很大。北宋初年,印刷工人毕昇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突然领悟出把原来整版雕刻的文字,分割成独立的每一个字,制版的时候,根据文章的内容,分别提取所需的文字,组成版后进行印刷,工效极大地提高了。而且每一个文字都可以反复使用,印书的成本成倍地降低了,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元代著名的道家学者、机械学家王祯还在此基础上实施改进,创造出了简捷的转盘排字法,又将活字印刷提升到另外一个高度。所有这些发明和改进,大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交流,有力地提升了教育水平和国民的文化素养。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
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积累经验,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结晶,永远铭刻在世界的文明进步史册上,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顶峰的骄傲。历史车轮滾滾向前,我们並没有停下发明创造的脚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及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天、深空深海探测、造船、造桥、高铁、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众多技术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最前沿科学技术难题的成功突破,是我国科学家为国争光、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结果,是志气和勇气的体现,是我们文化自信坚不可摧的底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三、老年人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基因
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字,据康熙字典记载,我们曾经拥有四万多个汉字。这些文字形神兼备,能够充分地表情达意。它是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创造发明、历史进程等的重要载体。除了以上功能外,我们还赋予文字美的形象,篆隶楷行草,样样美不胜收。比如楷书,横撇竖捺,方方正正,就象我们堂堂中国人,顶天立地,一丝不苟;行书犹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草书体现豪放的性格,自由发挥,无拘无束。文字普及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催生出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也产生了颜真卿、王羲之等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我们的毛笔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特殊技艺。
诗歌,从诗经、楚辞发展到唐诗是一个高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感受到诗仙的旷达与豪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中深感诗圣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领略了诗佛恬淡空灵之外的乡愁情结。诗词的又一个高峰是宋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雄心壮志,跃然纸上,悲壮又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抗金名将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体现了他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慨,通篇洋溢着与山河同在的激情。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折射出诗人一生忧国忧民、极力主张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情深至极,催人泪下。
老一辈的人一般都接受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大多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记。谈起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时,都是津津乐道,脸上显露出骄傲的荣光,对英雄人物更是赞颂有加,不假思索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字经》和《千字文》是旧时的启蒙读物。谈到人生,他们会引用其中的“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至于做人,就是“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这也契合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诚信、友善”等,以及“不忘初心”,“慎终如始”,“笃行不怠〞等行为准则。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过年的时候,我们会挥毫泼墨,书写几幅辞旧迎新、寄意美好未来的春联,贴在门口,增加春节的喜气与热闹气氛。夸奖少年儿童学习成绩好,我们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人家有文采,经常会脱口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叹人民子弟兵戍边的威武与艰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最恰当不过的。寄意家乡的故旧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显得情思无限,诗意满满。总之,所有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华,早已深深地根植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骨髓里,化成了无法分割的文化基因。
四、千方百计提升老年人的文化认知,创新文化养老新模式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老年人自身也认识到应该多动脑,多接受新鲜事物,才能延缓大脑的衰老,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促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就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
各地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创办老年大学,以及各类老年学校等机构就是很好的举措。在这类学校中,他们可以凭兴趣选择学习的目标,娱悦晚年时光。这其中就有一些人,年轻时忙于工作事业,不得不把业余爱好暂放一边,退休以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就来这里重拾旧好,作一番深入研究,充实自己。也有的老年人不愿沉溺于棋牌而缺乏运动,影响身体健康,他们更愿意走出小区,到另外一个更加精采的场所去,多结交新朋友,呼吸新鲜空气。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更可以焕发出人的活力和精神面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幸福的晚年。
老年学校受到老年人的欢迎,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出更加适应他们各种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聘请从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退下来的教师,或者仍然在职但有意愿兼职的也可,经过适应性培训后进入课堂授课。他们知识面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认知,作用较大。也可以邀请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兼职到老年大学上课,他们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教学内容也较新颖别致,能够为老年人所接受。再就是医生,有扎实医疗保健经验的,无论是退休或者在职的,只要热心老年教育、有奉献精神的都应该欢迎,他们的保健知识对老年人是很有用处的。 还有音乐、舞蹈、书画、艺术等等各方面的师资,只要学员有需求,我们都应该充分考虑。
笔者曾经听过心理医生的讲课, 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精神抑郁症,並且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乡邻识别並送他的儿子接受心理治疗,最后恢复健康,重新融入社会。这也让我体会到老有所学,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我热爱古典诗词,渴望在晋江市老年大学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在诗词班里我遇到了一位退休的领导干部——陈文震老师,他青年时代追随古典诗词大家,陈景汉教授,认真学习,不断求索,在诗词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这一经历也让他的演讲、起草文件、领导工作等都极富文采,深得干部群众的欢迎。出于对诗词的眷恋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他来到老年大学诗词班授课,並担任诗词学会会长。他的教材、课件图文並茂,独具特色。他讲课时绘声绘色、循循善诱,贴近实际,让人易于接受,效果很好。他提倡循序渐进,並结合书画的创作技艺,创造性地提出初学者先临摹古代名家的诗词作品,从中悟出门道,掌握创作手法,打好扎实的基础,然后再大展身手,写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作品,这样的诗词才能打动人。他的讲课让人茅塞顿开,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一种满载而归的感觉。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通过一番努力,我的作品也曾在国内的各种赛事中,获得过许多不同的奖项。
灯谜班的郑玉火老师,是一位热心奉献老年教育事业的在职教师。他以百科全书般的丰富知识,编写了许多如诗如画的灯谜教材和练习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这些灯谜有时让初学者一头雾水,然而揭开谜底后又让你恍然大悟,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在微信上设立灯谜群,鼓励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谜面让大家互动猜射,他再适当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学员们的灯谜创作和射猜水平,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迅速提高了。考虑到学员们的知识有所差距,他又再建立一个“新手练兵”的初级群,引导初入门者由浅而深,渐入佳景而乐在其中。他还联系附近小学的师生走进老年活动中心,老少携手同乐,笔猜、广场猜、电控竞赛猜,形式多样而精彩。既让老年人回忆童年时光,又促使灯谜知识沁入幼儿的心灵,培育和储备后继人才,大家其乐融融。他的教学方法不断变换新花样,让人目不睱接,经常尝鲜而不腻,因而也不断地有新的学员加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灯谜制作也曾在大赛中受过奖励。
虽然老年人对传统文化有天生的热爱,也有意愿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高低有别,接触的人和事也不尽相同,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也是差异很大,因而对事物的认知和喜好呈现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多方设想认真加以应对。因此老年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不断地引导每个学员开动脑筋,走进社会,融入群体,用所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学以致用,回馈大众。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获得了社会的尊重,自己也能愉悦精神,让晚年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朝气。我想,以上这些应该就是文化养老模式不断创新的几个缩影和想法吧。
但有的地方老年教育机构还不够普遍,应该将这些学校尽量向社区、小区延伸。目前一些小区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过于简单,基本上就是几张棋牌桌、麻将桌。一些老年人过于沉迷其中,容易引起身体疾病、纠纷等。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厌烦这些类似于赌博的东西,但缺少引导。曾经有人要我讲一些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给他们听,虽然照本宣科,但他们依然听得十分投入。老年人口已经佔到总人口比例超过百分之十,要怎么样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已经十分迫切。这就给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思路,是不是可以在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增设一下阅览室,放置一些报纸、书籍等;聘请几个有文化知识的老年人指导或者读点新闻、故事给他们听,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五、重视文化养老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还特别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以及到各地的基层考察时,也反复强调,各级领导不应忽视老年人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另据测算,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所接触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比年轻人更多,更广泛,热爱程度也更高。他们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受人尊重,他们的影响力无可替代,因此总书记十分重视,並且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及。
老年人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是传帮带的重要抓手。当前,尊老敬老已经成为社会风尚,全国各地的养老事业不断创新发展,而文化养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非常适合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国情,可以有力地促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赓续不断。
文化养老是一种最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当代人文关怀互相融合的养老方式,能妥善地化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各种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更多地给老年人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各级政府部门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肩负起历史重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落实做好这项工作。为老年人谋幸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切实解决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突破,取得新成效。要大力宣传 ,提高老年人积极加入的自觉性。这对促进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之一,可以从文化方面锻造和谐美满的老年生活,为中国特色老龄化社会作出贡献。全面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各种诉求,特别要着重满足老年群体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尽量让老年人有尊严、高素质地过上幸福的晚年。要不断探索、创新文化养老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老年人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的主动性,积极融入到老年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养老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要提升和加强这方面的思想共识,多方构筑舒适温馨的氛围,最大程度地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总结推广各地卓有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逐步改进完善文化养老的新模式,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要适当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养老事业办好,办出成效。更要把文化养老办出特色,办得无比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3]李国强.新时代文化养老与绿色发展
[4]沈括.梦溪笔谈
[5]冯其庸等.历代文选
[6]周啸天.唐诗鉴赏词典
[7]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词典
作者简介:蔡笃辉祖籍福建晋江,原供职于晋江农商银行,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为福建省诗词学会、泉州市楹联学会、晋江市诗词学会会员。
作者:蔡笃辉
电话:18965689065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梅岭街道双沟社区御景花园8栋402
邮编:3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