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大学舞蹈课程个性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从2018年9月开始到晋江市老年大学教授舞蹈,到现在有6个年头了。下面,将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作简单的交流与探讨。
一、老年大学舞蹈教学的特点
老年舞蹈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员的特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他们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较差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设计舞蹈动作时需要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的舞蹈动作与节奏、速度与力度。同时,也要注重温和的引导和激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不断提升学员对舞蹈学习的求知欲。
其次,老年大学舞蹈教学要注重身心关怀。老年学员可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参与舞蹈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舞蹈技巧和动作,更重要的是为了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在教学中,我们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理解,让他们在舞蹈中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老有所值的价值感和满足感。
再次,老年大学舞蹈教学也要注重社交和交流。舞蹈课堂不仅是学习舞蹈技能的场所,更是老年学员们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让学员们在舞蹈中建立友谊,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都非常的重要。
最后,在老年大学舞蹈教学工作的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老年学员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二、老年大学舞蹈教学的学员情况分析
老年大学舞蹈教学的学情分析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学员的年龄分布、学习动机、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等。以下是对老年大学舞蹈教学学员情况的分析:
1.年龄分布:老年大学的学员均是退休人士或社会老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学习,丰富老年生活。他们通常年龄较大,有的甚至在70岁以上。
2.学习动机:老年大学的学员可能有多种学习动机,包括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社会交流等。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学习舞蹈来保持身心健康,丰富退休生活,结识新朋友。
3.身体状况:由于年龄较大,老年大学的学员可能存在一定的身体健康问题,如关节疼痛、柔韧性下降等。因此,在舞蹈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学员的身体状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舞蹈动作和节奏。
4.学习能力:老年大学的学员可能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学员可能具有丰富的舞蹈基础,而有些学员可能是零基础。因此,
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注重个性化教学。
三、老年大学舞蹈课要预防运动损伤
老年大学舞蹈课对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适当热身: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年学员应该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包括关节活动和轻微的拉伸,以准备身体进行更激烈的活动。
2.选择合适的舞蹈类型:老年学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柔和的舞蹈类型,如民族舞、古典舞身韵、简单的爵士舞或者舞蹈健身课程,避免高难度的动作和跳跃动作,以减少受伤风险。
3.注意姿势和技巧:老年学员应该注重正确的姿势和技巧,避免过度扭曲身体或者使用错误的姿势,这样可以减少对关节和肌肉的压力,降低受伤风险。
4.适当休息:在课程中间要给予学员适当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恢复,避免长时间的持续运动导致疲劳和受伤。
5.穿着合适的舞蹈鞋和服饰:老年学员应该选择合适的舞蹈鞋,确保鞋子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缓冲,减少对脚部和腿部的压力,降低受伤风险。服饰要运动服或者宽松的休闲装比较合适。
6.听从教练指导:老年学员应该听从舞蹈教练的指导,遵循课程安排和动作要求,避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减少受伤风险。
7.定期体检:老年学员在参加舞蹈课程之前,最好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合参加舞蹈活动,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四、老年大学舞蹈作品反应现实题材的重要性。
老年大学舞蹈作品的编排可以选用一些反应现实题材主题。我们可以在多个方面去挖掘:
1.社会关怀方面:老年大学舞蹈作品编导反应现实题材可以关注社会上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社会融入、留守老人、老红军等,从而引起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2.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反映现实题材,老年大学舞蹈作品可以编排一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非遗传承人事迹的作品。来达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让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3.激励与启发方面: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可以激励老年人积极面对生活,勇敢迎接挑战,同时也可以启发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理解,促进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艺术表达方面: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可以通过舞蹈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现象,从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五、在创作舞蹈或者舞蹈教学中多用“泉州符号”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艺术种类丰富多彩,劳动生产方式多样,宗教文化包容,人文成就翡然。泉州其实是艺术创作和挖掘的圣地,也是艺术创作的宝库。根据不同的舞蹈语汇的出处,我把“泉州符号”的舞蹈种类分为一下四种。
第一是人文历史类:海丝文化,妈祖文化,华侨文化,台海文化,卫城文化,宗教文化,纺织(织造)文化,世遗文化等。第二是劳作方式类:茶文化,漆画文化、丝竹文化、惠女文化,蟳埔文化,湄洲文化,海洋文化,渔夫文化,瓷文化(德化、磁灶),雕塑(雕刻)文化,船文化,桥文化,建筑(古厝)文化。
第三是戏曲歌剧类:高甲戏语汇,梨园戏语汇,木偶戏语汇,打城戏语汇,歌仔戏语汇,南音语汇,山歌语汇,媒婆戏语汇等。
第四是现有舞蹈类:拍胸舞,跳鼓舞,公背婆,唆啰嗹,火鼎公、婆,舞龙,舞狮,图腾舞,巫舞,摊舞,盾牌舞、战舞等。
首先,我们从泉州现有的表演艺术种类种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挖掘和整合舞蹈动作,汇总成舞蹈片段或者组合,创编成舞蹈作品给老年大学的学员学习。这样我们既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种类,又学习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然后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型态,最后传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因此,“泉州符号”在学员们的心目中就会充分的接受“泉州符号”,感受“泉州符号”,表达“泉州符号”,真正的达到树立文化自信。
比如:2023年泉州歌舞剧团女子群舞《茶·飘香》,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以现、当代表演手法呈现闽南特色采茶舞,展现闽南茶文化的悠远韵味之美,少女曼妙的舞姿融合了泉州传统茶艺,巧妙运用茶案、茶碗,把采茶制茶、沏茶饮茶的种种形态和生活在茶乡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以舞蹈形式进行艺术化诠释。现场评委评价道:“当代舞评奖的参评作品题材丰富、立意深远、构思新颖,不仅有融入现实思考的深刻题材,还有融合多元传统文化的新颖创作,可谓异彩纷呈。”我想,这就是泉州多元文化的提现,也是“泉州符号”的自信。又如:舞剧《丝海寻梦》是国家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舞剧《丝海寻梦》全剧由《舟师如虹》、《受命远航》《魂归大洋》《月夜盼归》《情满刺桐港》《逐浪丝海》等5场戏构成。该剧讲述了八百年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活跃着一支“通远舟师”。年轻的水手阿海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献出了闪光的青春,善良的妻子桐花经历了一段心路的磨难,毅然地捧出了一颗母亲的爱心,让儿子小海继承父辈的宏愿,继而延伸了丝绸之路,迎来万国商贾,连接起中华民族与万国友邦的深情厚谊。该剧用现代编舞手法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况,作品再现了800年前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的盛景。该作品在表达上融入了很多新的时代元素,有闽南的木凳舞、拍胸舞、波斯商人的算盘舞、泉州搓汤圆、摸彩蛋、提线木偶和高甲戏中的丑婆舞先后登场,同时,融合了泉州港、德化瓷器等“海丝”元素。从中让观众看到了宝藏泉州的“多元符号”。
再如:2024年17日晚,由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先生主演,穿越千年对话的海丝泉州先贤情景音画作品《万里海丝路 千年刺桐情》。里面的节目也更加突显文旅内容和福建元素和泉州元素,情景表演融入新时尚元素、迸发新创意、连接新生活,让“海丝起点·清新福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可触碰可感知可体验。与“穿越”到舞台现场的古今历史名人谈古论今向未来,串联起全场的歌舞、音乐、短剧、戏曲等节目。在这些作品中基本都呈现了泉州的所有表演艺术种类。例如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渔夫文化,渔女文化,宗教文化等。这就是“泉州符号”的再现与传承,创新与发展。
其次,借鉴其它艺术门类为舞蹈创作增加成分和彩色,为舞蹈作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在舞蹈创作中,同样我们可以用其它艺术门类的“泉州符号”的进行创作,如音乐、民俗、服饰、宗教等。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闽南音乐和人声(闽南话),如南音,洞箫,闽南语歌曲,闽南童谣,闽南方言,闽南建筑、闽南民俗活动,船工号子,宗教音乐等。来增加作品的地域识别度,推广地域文化。
例如,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的舞剧作品《沉沉的厝里情》,该剧在创作中,大量的运用了闽南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婚庆民俗文化,还展现了闽南独居个性的戏曲文化,海洋文化,渔女文化,音乐文化。整剧还充分表达了闽南人们对天地,对自然,对人文的展现和期盼,对海、天、人合一的幸福生活追求。
因此,我们作为泉州老年大学的舞蹈老师,如果能挖掘和整理出一套有“泉州符号”的老年大学舞蹈教材,是很有特色和很有价值的。
总的来说,老年大学舞蹈教学的学员情况较为特殊,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充分考虑学员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和学习需求。注重个性化教学,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在老年大学舞蹈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的工作。通过关注学员的身心健康,注重心理关怀和社交交流。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让我们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健康,让他们在我们的舞蹈课堂上感受美、享受美、展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