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血压治疗的艺术
浅谈高血压治疗的艺术
蔡文玉
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而降低血压成了降低此类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但治疗中存在多种误区。
卫生部的一项随机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许多患者不清楚降压药物的正确用法,不知道“需何时服用降压药物”,更不知道“降压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不得停药“,也不知晓这些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如何防治,给合理用药留下了许多隐患。
高血压及其“降压治疗”的种种误区:ADVANCE研究证明,血压水平越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血压每下降10mmHg,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降低10-14%。
下面谈谈高血压治疗的艺术:
一、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血压应降到多少?
同是高血压患者,不尽相同,需要“艺术”化治疗,大于等于80岁的患者,目标血压小于150/90mmHg,小于80岁患者,目标血压小于140/90mmHg,能耐受的,降低些,可能有更大获益;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水平甚至要降得更低,小于等于130/80mmHg。
二、降压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对于高血压急症的患者,短时间内血压急骤下降,可能使重要器官(心、脑、肾)的血液灌注明显减少,应采取逐步降压,开始的24小时内将血压降低20-25%,48小时内血压不低于160/100mmHg,如果降压后发现有重要器官缺血的表现,血压降低幅度应更小一些,在随后的1-2周内,再将血压逐步降到正常水平。对于一些长期高血压的患者,降压速度也应该放慢。
三、正确的降压达标时间
高血压患者清晨易突发急性心梗、脑卒中。正常人的血压存在晨峰现象, 清晨起床后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逐渐升高,此种情况下最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对大部分人选择降压的时间应为清晨,所以宜清晨服药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间血压升高,或双峰(晨峰及傍晚峰)高血压,可根据患者的血压节律选择适当的服药时机。
四、选用哪种降压药好呢
社会上总有许多患者,自知存在高血压病,但为图方便,未行就医,借鉴他人药物进行治疗。殊不知,降压药物选择存在个体差异,且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相同。短效降压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易导致血压波动;长效药物,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可维持血压稳定。小于60岁的高血压患者,多因为交感神经兴奋、RAS系统亢进,首选药物为ACEI/?受体阻滞剂;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多因动脉硬化、高盐饮食,选择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更适应。
五、能否相信降压药/降压保健品广告?
经常看到报刊上有降压药、降压保健品,甚至降压器械的广告,能不能相信呢?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已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患者使用数据,疗效确凿。未经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保健品不仅不能降压并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危险,甚至有可能损害肝、肾功能。所以降压药物治疗,应由专科医师开具处方,不应自行用药。
六、不要随意停药/换药/减量
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觉得血压正常达标了,是不是可以停药/减量了呢?服药后有点头痛,是不是要换药/停药/减量呢?患者自行停药或减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从而带来肾功能损失、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不适。所以,需要调整降压药时,可通过询问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药物调整,切不可自行停药、换药或减药。
七、不要忽视定期随访
经常有患者说医生建议我服药后去复查,我现在血压已经正常了,还需要去吗?随访的目的主要是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使血压稳定地维持在目标水平,减少心梗、脑卒中、肾损害发生。所以定期复查监测是很有必要的。治疗达标的高危及很高危患者,每1月随诊一次;治疗达标的中危及低危患者,每3月随诊一次;治疗3月后未达标者,增加随诊次数,必要时行动态血压检查及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