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2025-03-27   星期四
时间
课程
地点
test

test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讨论

如何过个暖冬

* 来源: * 作者: 郑振发 * 发表时间: 2020-10-17 21:09:24 * 浏览: 241

如何过个暖冬

郑振发

老年人如何过个暖冬?如何养阳气?

一、天冷了为什么要养阳气

《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来讲,这个阴阳是白天阳气在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是讲一天当中阳气的变化,不是讲气候;是讲我们生理上生命的气,配合天地是一样的原则。

太阳一下去就睡觉,太阳还没有上来就起床,这是讲农业社会。什么叫平旦呢?天还没有亮快要亮的时候,这时是生命气的回转,到了中午是阳气最盛,就是太阳当顶的时候。下午太阳向西偏了,气就虚了,是属于阴气的范围了。所以我们到了午饭过后,人有一点闷,想睡觉,因为阴气生了,就是自然在减。减的时候你不要硬把它拉回来,你只照住它,让它清净,好像要睡眠,其实并不一定睡着,只是顺其自然。这就要做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到了晚上就要休息,收敛。所以我们睡觉时自然地会关门窗,关门窗是为了气,晚上要知道收敛,因为气虚了。如果违反早中晚三时之气,“形乃困薄”,身体就受损了。

二、如何增强疾病抵抗能力

  1、我们日常常见的外来的治病因素有中医所说的“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在六淫邪气中,阳气旺盛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邪气拦在身体之外,所以,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样的病菌,他都不会生病。为什么有的人能逃过瘟疫,还是因为他的阳气非常旺,而阳气虚的人就不同了,邪气在体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直伤人体。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都是由于阳气不盛,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2、产生疾病的原因,在人体内则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波动最大呢?还是在阳气不足的时候。阳气充足的人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阳气升提起来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一个重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也都会统统离我们远去。即使偶尔不慎生病,人体的自愈功能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把我们的身体修复如初。

还有,所谓衰老,就是阳消阴长而已。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努力却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赋予我们寿命的极限。

冬天要养阴,养阴即是养阳气的敛藏,勿扰动阳气。冬天阳气得藏,则来年春天必然升发有力。冬天养生的唯一要求是让阳气敛藏。从小雪开始,六气变为太阳寒水;四季亦属冬天,此时由肾主时。肾为水脏,内含先天精气,化为肾阴肾阳。冬天需养肾,养肾即是滋养肾阴,并敛藏肾阳。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肾阴充足则阳气易于敛藏,阳气敛藏又有助于肾阴充足。善养肾者,生活饮食起居等行为皆当合于冬天的特点,不妄动、妄耗、妄浮阳气。冬至一阳生,冬至后养生,重在养阳气之升发。可适当服些四逆汤。但若遇暖冬,阳气本已宣散,若再扶少阴之阳,阳气过动,反不利于健康。可在四逆汤中加些养阴之品,如熟地、核桃仁、枸杞、当归、大枣或羊肉等,都可于阴中求阳。冬至后45天方是立春,此段时间内都可用此法养阳。

、我们要怎么做

(一)减少阳气的损耗

1、不要熬夜  熬夜很伤阳气。因为阳气总是被调动在上、在外、在头面五官,而不能潜藏、修养、调整。熬夜的时候基本上每一项活动都要调动人体阳气来工作。

所以,阳气就被严重伤害。晚上尽量在11点以前睡觉。

2、注意保温阳虚者即便在夏季,也要注意关节、腰腹、颈背部、脚部保暖,女性在空调房里尽量不穿露肩、露膝、露脐、露腰的衣服。除非天气特别炎热,严重影响睡眠休息,一般少用、不用空调。另外对阳虚者来说,四季转换时,宜春捂,但不宜秋冻。

3、过度劳累伤阳气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也会加速阳气耗损。人体内的阳气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但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阳气就会向外发散。一位患者,每当劳累时就会发烧。

专家认为该患者属于内伤发热。《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即腾跃的意思。中医主张以静养生,尤其是傍晚、夜晚或秋冬季节阳气潜藏的时候,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4、作息紊乱伤阳气  作息时间与阳气升降出入规律相违背,体内阳气就消耗得快,而阳气不足,人就没精神,每天零点之后入睡得人不占少数,早上起不来,睡不醒,上午上班没精神,都是阳气损伤的表现。

5、过食冷饮伤阳气  不论春夏秋冬,不少人有喝冷饮吃寒凉食物的习惯。阳气在春天开始生发,逐渐往人的体表走。在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内的阳气基本都散发到体表,留在体内的阳气就少,抵御疾病的能力就随之减弱,此时过食寒凉食物,就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阳气易损不易得!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说法,大手术之人、生完孩子的妇人都要静养。而这个“养”字,正是养的“阳气”,动过大手术之人会变得很虚弱,正是因为阳气受损造成的,所以需要休养,生阳气。

(二)睡好觉,睡对觉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如果您经常感到手脚冰凉、腰背发冷,这是由于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如果肾阳虚衰,温煦人体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以上症状。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说到底,睡眠是补肾良药!人们在劳动、工作、学习中消耗的大量能量,除了靠饮食来补偿外,还需要靠睡眠来补偿。古人有“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说法,意思就是安稳地睡个好觉胜过服补药。一个人假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往往会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涣散、头痛、眩晕、肌肉酸痛,甚感疲劳。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睡眠,处于过度劳倦的状态中,机体就会产生耗气伤血的病理变化,损及五脏。心劳则血损、肝劳则神损、脾劳则食损、肺劳则气损、肾劳则精损,进而为许多疾病埋下祸根。长年熬夜的人,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日久伤肾,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这时候就是天天营养品,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这往往容易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郁,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宣发的原因)。还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根本补不回来,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其实身体气血已经损伤大半了。

推荐古代养生睡觉姿势,还阳卧—— 练习时,首先熟练还阳卧功法,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练习。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摆好姿势后,徽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注意:练习还阳卧、混元卧时,忌熬夜、忌食辛辣油腻,也不宜使用电热毯。

(三)晒太阳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督脉乃诸阳之海,意思是人身体的阳气的通道在督脉,督脉运行的地方就是脊柱这一条。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冬天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早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候,万物随着太阳升起开始苏醒。早睡可补肾阴,早起晨练可补肾阳。所以身体不大好的人,万不可跟着别人锻炼,更不可晚上锻炼,白白损耗阳气。

(四)穴位按摩补法:

1.轻重补泻法  一般认为补法是较轻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柔和、轻快、时间短促。例如,轻柔、轻按能疏通气血、扶正补虚。泻法是重刺激的手法,手法重而强,用力由轻入重,作用时间长。例如,重揉、重按能止痛活血,以疏散凝滞结聚,开导闭塞肿胀,减轻疼痛。

2.左右旋转补泻法  按摩时,以中指、食指、拇指,或用大鱼际按摩某一被按摩部位或六位,顺时针向旋转(向右旋转)为补。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六,顺时针向旋转(向右旋转)亦为外法。以中指或食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逆时针向旋转(向左旋转)为泻。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逆时针向旋转(向左旋转)亦为泻法。

关于按摩的左右旋转补泻,诸书记载不一。如周于蕃曾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又说:“轻推、顺推皆为补”。《按摩经》则说:“揉涌泉,涌泉在足心、揉之左转止吐,右转止泻,若女用反之”。《小儿推拿广意》中说:“揉外劳宫,和五脏,治潮热。左转清凉,右转温热。”《厘正按摩要述》载推胃脘法云:“由喉往下推,止吐,由中往上推,则吐”;《推拿指南》又立“清胃脘”及“补胃脘”二法,如清胃脘法云:“用两大指外侧,由穴向上交互推之,能使儿吐”,又补胃脘法云:“用两大指侧,由喉向下,交互推之,能止吐”。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研究,不断探索按摩补泻的规律。

(五)、老年人自我按摩补阳穴位选择:

1、肾俞、大椎穴补法:反手轻轻敲打或者拍打,频率慢、动作舒缓柔和。肾俞穴: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足三里、关元穴、中脘穴补法:1)用指腹轻轻敲打,频率慢、轻柔。2)手指轻揉,频率慢。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四、养阳小贴士  

1、“夹脊法”身子往前挪一挪,大概坐在椅子三分之一的地方,然后,两只手放在身后,支撑时候的状态,上半身微向上拱起,会感觉到后背很紧。摆好这个姿势之后,两肩用力向后夹,让后背更紧张一些,会有点儿疼,坚持一会儿,然后放松。

这个方法叫“夹脊法”,不是华佗所说的“夹脊穴”,它就是对脊柱的一个刺激,说白了,是对督脉的一个刺激。这种瞬间的紧张和放松,强行地激活了由于长年在椅子上窝着而瘀滞在后背的阳气。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2.按后溪穴  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